close
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,面對中國大陸時,有三種主要心態,一是逃,二是避,三是面對;有三種主要策略,一是鬥,二是拖,三是和;有三種主要政治論述,一是一邊一國,二是維持現狀,三是推動和合。民進黨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一邊一國,但多數台灣人希望「維持現狀」,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目標則始終一貫。



民進黨面對大陸,不是選擇「鬥」,就是選擇「拖」。陳水扁已經試過了「鬥」,結果很糟,被國際視博客來為「麻煩製造者」,沒有給台灣帶來任何好處。民進黨內主張「明鬥」的人已經不多了,蔡英文因而主張「維持現狀」,並因而勝選。但勝選執政後,卻一方面主張「維持現狀」,一方面推動「文化台獨」,並用行政手段阻礙兩岸交流

其實「維持現狀」是國民黨的長期主張,也是台灣多數的民意。多項民意調查顯示,相對於統或獨的選擇,有約6成台灣民眾支持「維持現狀」。在國際關係上,主張「維持現狀」者,往往是既得利益的強權,希望能夠維持其優勢的現狀。台灣的情形不是如此,這些主張維持現狀者知道不能選擇「獨」,因為「獨」代表戰爭;也不願意選擇「統」,因為他們認為台灣沒有能力統一大陸,支持「統」就等於贊同「被統」。這群過半數民眾因而有了「避」與「拖」的心態與思維,也就是避談兩岸政治問題,得過且過,能拖就拖,形成了「維持現狀」的論述。

國民黨的馬英九與吳敦義均是「維持現狀」論述支持者,他們主張「不統不獨」、「一中各表」,雖然也主張「先經後政」,但實質是「只經不政」。同樣是「維持現狀」的論述,民進黨的提出是「緩兵之計」,希望為文化台獨爭取更多時間,而國民黨則是沒有目的的「人云亦云」。

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「維持現狀」的主張都面臨一個困境,即兩岸權力關係的「現狀」每天都在改變,如何「維持」?而且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實力正在大幅提升的大陸政府,是否會願意無限期配合拖下去?選擇「拖」,或者「不得不拖」,都不是正面積極的態度。或許台灣可以拖過這幾年,但是下一個十年,甚至下一代呢?到了不能再拖的時候,台灣的主動權和決定權會比現在更少還是更多?「拖」可以算是一個策略嗎,還是「溫水煮青蛙」的坐以待斃而已?

民進黨「維持現狀」的主張對兩岸關係的危害遠遠大於國民黨。因為「維持現狀」是民進黨用以包裝「文化台獨」、切割兩岸認同的策略。民進黨認為,只要時間拖得愈久,統一的基礎就愈來愈弱,可能性就愈來愈渺茫。民進黨這種思維,是低估了北京統一的決心,也錯估了認同與統一的辯證性。事實證明,民進黨的「維持現狀」主張,反而已經增加了大陸的疑慮,民間升高了「武統」及「晚解決不如早處理」的聲音。

「維持現狀」的主張就如同囚犯隔著窗往外看,「前方一片光明,就是沒有出路」。沒有勇氣面對兩岸難題,畏於討論和平的安排,使台灣無法脫離「兩岸政治敵對」的牢籠。台灣絕大多數民眾在面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時,最擔心的就是台灣目前的政、經體制是否會改變,地位是否會被矮化。台灣方面有不少學者專家為統一前的兩岸論述做出努力,例如「大屋頂理論」、「一中三憲、兩岸統合」、「融一理論」等等,其動機不外是希望能夠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的條件。

當中國崛起、經濟富裕、兩岸政經差距愈來愈大的同時,「維持現狀」依然是多數台灣人的選擇,可見台灣人畏懼統一心態極其強烈。相對的,北京有清晰的「反台獨」與統一後的「一國兩制」主張,但缺乏「統一前」,或「有利於統一」的政治論述,在具體實踐習近平兩岸一家親政策方面,亦未見大刀闊斧有所作為,台灣畏懼統一現狀沒有任何改善。

台灣民眾陷於「不統不獨」、「維持現狀」的選擇困境時,北京如果只有如何從經濟或軍事路徑「反獨促統」的言行,而非從合情合理的兩岸政治定位著手,是難以化解台灣「維博客來網路書店 持現狀」派的疑慮。如何找出兩岸和合之道,實現經由融一走向統一,北京需有作為。(系列完)

(旺報)
3D2B4BF0E4B5DCB4
arrow
arrow

    february69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